细菌性尿道炎做什么检查
细菌性尿道炎通常需进行尿常规、尿培养、尿道分泌物检查、药敏试验、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细菌性尿道炎主要由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1、尿常规
尿常规是初步筛查细菌性尿道炎的基础检查,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尿液中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亚硝酸盐阳性则常见于大肠埃希菌感染。该检查无需特殊准备,留取清洁中段尿即可完成检测。
2、尿培养
尿培养可明确细菌性尿道炎的具体致病菌种类,是确诊的金标准。采集晨起第一次排尿的中段尿液进行培养,48-72小时后可观察到细菌生长情况并鉴定菌种。该方法能区分单纯性尿路感染与复杂性感染,同时为后续抗生素选择提供依据。尿培养前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
3、尿道分泌物检查
尿道分泌物检查适用于伴有明显尿道分泌物的患者,通过革兰染色或直接镜检观察病原体形态。男性患者可取尿道口分泌物,女性需用拭子采集尿道周围分泌物。该检查能快速鉴别淋球菌性尿道炎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对混合感染有较高诊断价值。
4、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是在尿培养阳性基础上进行的补充检查,用于测试致病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或最低抑菌浓度,可指导临床选择有效抗生素。常见测试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能显著降低细菌耐药风险。
5、泌尿系统超声
泌尿系统超声适用于反复发作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细菌性尿道炎患者,用于排除泌尿系结石、梗阻等解剖异常。通过高频探头可观察膀胱壁厚度、残余尿量及双肾形态,对复杂性尿路感染有重要评估价值。检查前需饮水憋尿以提高图像清晰度,无辐射且操作简便。
确诊细菌性尿道炎后应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中断治疗导致病情反复。日常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促进排尿冲刷尿道,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性行为前后注意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冲洗会阴。饮食宜清淡,限制酒精及辛辣食物摄入,可适量食用蔓越莓制品帮助抑制细菌黏附。出现发热、腰痛等症状需及时复诊排除上尿路感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8576次播放
9306次播放
5501次播放
8388次播放
1.12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