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发现乙状结肠肿瘤该怎么办
肠镜发现乙状结肠肿瘤需根据病理性质采取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内镜下切除、腹腔镜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及定期随访。乙状结肠肿瘤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炎症刺激、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菌群紊乱及环境致癌物暴露等因素有关。
1、内镜下切除
适用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早期黏膜内肿瘤,可通过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术前需完善超声内镜评估浸润深度,术后病理提示切缘阴性者可定期复查。若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缩短随访间隔至3-6个月。
2、腹腔镜手术
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或伴有淋巴结转移时,需行腹腔镜乙状结肠根治术。手术范围包括肿瘤肠段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需病理分期指导后续治疗。对于局部进展期肿瘤,可考虑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病灶。
3、放化疗
中晚期患者术后需辅助化疗,常用方案包含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直肠受累时需联合放疗,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治疗期间需监测骨髓抑制及神经毒性,必要时调整剂量。
4、靶向治疗
基因检测提示RAS野生型转移性结肠癌,可联合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用药前需评估EGFR表达状态,治疗中监测皮肤反应和高血压等不良反应。靶向药物需与化疗序贯使用以提高疗效。
5、定期随访
完成治疗后需规律随访,前2年每3-6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和胸腹CT,术后1年及3年重复肠镜检查。发现局部复发或单发转移灶可考虑二次手术。随访期间需保持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摄入。
确诊后应立即完善腹部增强CT和胸部CT评估分期,同时检测癌胚抗原水平。治疗期间需保持每日30克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术后康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出现便血、腹痛或体重下降需及时返院复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1.32万次播放
9763次播放
1.08万次播放
7010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