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好处与作用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等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痛、气血瘀滞、阳气虚弱等多种病症的辅助治疗。
1、温经散寒
艾灸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经络穴位,可驱散体内寒邪,改善因寒凝导致的关节冷痛、胃脘冷痛、痛经等症状。对于风寒湿邪侵袭引起的腰腿疼痛,艾灸关元穴、命门穴等能有效缓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寒性体质者长期艾灸足三里穴有助于提升基础体温。
2、行气通络
艾灸的热力渗透可促进气血运行,解除经络阻滞。针对气滞血瘀型偏头痛,艾灸太阳穴、百会穴能舒张血管;对于产后乳汁淤积,艾灸膻中穴配合乳根穴可疏通乳腺导管。临床观察显示,艾灸三阴交穴对改善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肿胀具有明显效果。
3、扶阳固脱
艾草纯阳之性可振奋衰弱的阳气,适用于大汗亡阳、久泻脱肛等阳气下陷证。急症虚脱时艾灸神阙穴能回阳救逆,慢性腹泻患者艾灸中脘穴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老年尿失禁通过艾灸膀胱俞穴配合关元穴,能显著改善盆底肌张力。
4、升阳举陷
艾灸的升提作用对脏器下垂病症有改善效果。胃下垂患者艾灸中脘穴配合气海穴,可增强胃部韧带收缩力;子宫脱垂采用艾灸百会穴联合子宫穴,能促进盆底肌肉群功能恢复。每次艾灸后配合凯格尔运动能巩固疗效。
5、防病保健
定期艾灸足三里、关元等保健穴可调节免疫功能。亚健康人群艾灸大椎穴能缓解慢性疲劳,季节交替时艾灸肺俞穴可预防呼吸道感染。但阴虚火旺体质者应控制艾灸频率,避免加重口干咽燥等不适症状。
进行艾灸时需保持环境通风,避免烫伤皮肤,每次选取3-5个穴位为宜,每个穴位灸5-15分钟。施灸后注意保暖,2小时内不宜接触冷水。建议每周进行2-3次艾灸,连续4周后休息1周。体质偏热或处于高热期、妊娠期妇女应谨慎使用艾灸,皮肤破损处禁止施灸。艾灸期间应配合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避免进食生冷食物以增强疗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6.69万次播放
6.93万次播放
6.77万次播放
6.85万次播放
6.71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