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原因有哪些
骨折可能由外伤、骨质疏松、重复性应力、病理性因素、遗传性骨病等原因引起。骨折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外伤
直接暴力撞击或高处坠落等外伤是骨折最常见原因。车祸、运动损伤、重物砸伤等外力作用可导致骨骼断裂,常见于四肢骨、肋骨等部位。外伤性骨折需通过X线检查明确损伤程度,稳定性骨折可采用石膏固定,粉碎性骨折可能需手术复位内固定。
2、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轻微外力即可发生骨折。绝经后女性、老年人、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易发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部位为椎体、髋部和腕部。治疗需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等抗骨吸收药物。
3、重复性应力
长期重复性机械负荷可导致应力性骨折,多见于运动员、新兵等群体。足部第二跖骨、胫骨等承重骨易受累,初期表现为运动后隐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治疗需停止诱发活动6-8周,配合冷敷和支具保护,严重者需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炎症。
4、病理性因素
骨肿瘤、骨髓炎等疾病可破坏骨质结构导致病理性骨折。原发性骨肉瘤或转移性肿瘤常伴随夜间痛、病理性骨折,多发性骨髓瘤可引起全身多部位骨折。需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治疗方案包括肿瘤切除、放疗或使用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抑制骨破坏。
5、遗传性骨病
成骨不全症等遗传性疾病因胶原蛋白合成异常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患儿表现为反复骨折、蓝色巩膜、听力障碍,轻微碰撞即可发生骨折。治疗以预防骨折为主,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特立帕肽促进骨形成,配合康复训练改善运动功能。
骨折后应保持患肢制动,避免加重损伤。恢复期需适量补充牛奶、鱼类等富含钙质食物,戒烟限酒以防影响骨愈合。定期复查评估愈合进度,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练习。老年患者需加强防跌倒措施,骨质疏松者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6.09万次播放
5.72万次播放
5.99万次播放
5.89万次播放
5.59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