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黄疸可能由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需根据病因采取光疗、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现象,与肝脏代谢胆红素能力不足有关。通常出生后2-3天出现,1-2周内自行消退。表现为轻度皮肤黄染,无其他异常症状。家长需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无须特殊治疗。若黄疸持续超过2周或加重,需就医排除病理性因素。
2、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有关。表现为出生1周后黄疸持续或反复,停喂母乳3天后黄疸明显减轻。患儿一般状态良好,体重增长正常。家长可继续母乳喂养,同时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间歇光疗。
3、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多因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常见于Rh血型不合或ABO溶血,出生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进展迅速,可伴贫血、肝脾肿大。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采用丙种球蛋白注射液、白蛋白注射液联合蓝光治疗,严重者需换血治疗。
4、胆道闭锁
胆道闭锁属于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导致胆汁淤积。表现为出生2周后黄疸持续加重,粪便呈陶土色,尿液深黄。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发育不良。需在出生60天内行葛西手术重建胆道,术后需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等药物辅助治疗。
5、遗传代谢性疾病
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半乳糖血症等可干扰胆红素代谢。黄疸多持续存在,可能伴随喂养困难、发育迟缓。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包括苯巴比妥片诱导酶活性、特殊配方奶粉喂养,严重者需肝移植。
家长发现小儿黄疸时需记录出现时间、变化趋势及伴随症状。保持每日8-12次母乳喂养促进排便,避免脱水加重黄疸。接触自然光时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阳光直射。若黄疸蔓延至手足心、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和血液检查。遵医嘱进行光疗时需佩戴眼罩保护视网膜,定期翻身确保照射均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7934次播放
7934次播放
2396次播放
7934次播放
2695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