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早期出现肾衰竭的原因
心肺复苏早期出现肾衰竭可能与缺血再灌注损伤、低血压状态、药物毒性、原有肾脏疾病及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心肺复苏过程中全身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肾脏作为高灌注器官易受损害。
1、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肺复苏时全身有效循环血量骤减,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缺血缺氧。恢复自主循环后,大量氧自由基释放引发炎症反应,加重肾小管细胞损伤。临床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需通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碱化尿液等措施干预。
2、持续性低血压
自主循环恢复后若平均动脉压低于65mmHg,肾小球滤过率将持续下降。肾脏皮质区血管收缩加剧缺血,可能引发急性肾小管坏死。需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或多巴胺注射液维持血压,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
3、药物肾毒性
复苏期间使用的肾上腺素注射液、抗生素等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管。对比剂肾病在高危人群中发生率较高,表现为用药后48小时内血肌酐上升。建议评估用药必要性,必要时使用乙酰半胱氨酸颗粒进行预防性保护。
4、基础肾脏疾病
合并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基础疾病时,肾脏代偿能力下降。心肺复苏的应激状态易诱发肾功能急剧恶化,需密切监测尿常规及电解质,及时采用肾脏替代治疗。原有服用缬沙坦胶囊等肾毒性药物者需调整用药方案。
5、内环境紊乱
酸中毒时肾血管收缩加剧,电解质紊乱可导致心律失常加重肾脏缺血。高乳酸血症会抑制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需通过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酸中毒,维持血钾在3.5-5.0mmol/L安全范围。
心肺复苏后应持续监测每小时尿量及血肌酐变化,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早期开始肠内营养支持,控制蛋白质摄入量在0.8-1.0g/kg/d。对于高风险患者可预防性使用呋塞米注射液促进排尿,但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若肾功能持续恶化,需在24小时内启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7.5万次播放
7.64万次播放
7.81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