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怎么得的
手足口病可能由肠道病毒感染、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卫生条件差、人群密集等因素引起,可通过隔离治疗、对症用药、皮肤护理、环境消毒、接种疫苗等方式干预。
1、肠道病毒感染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病毒通过口腔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在咽部或肠道黏膜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循环引发症状。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出现疱疹,可能伴随低热。治疗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颗粒、干扰素α2b喷雾剂,皮肤疱疹可外涂炉甘石洗剂。
2、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唾液、疱疹液或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是主要传播途径。病毒在体外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儿童因手部卫生意识薄弱更易感染。发病期间需单独使用餐具毛巾,污染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家长接触患儿后应规范洗手,避免揉眼抠鼻等动作。
3、免疫力低下
5岁以下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更易发病。营养不良、近期患过其他疾病会进一步降低抵抗力。病程中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支持免疫,但需避免与抗病毒药物同服。恢复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鱼肉泥。
4、卫生条件差
粪便污染的水源、未洗净的蔬果可能携带病毒。托幼机构若未严格执行晨检、玩具消毒制度,易造成聚集性传播。日常需教导儿童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洗手20秒以上,生食瓜果需用流水冲洗,婴幼儿奶瓶餐具应每日煮沸消毒。
5、人群密集
幼儿园、游乐场等密闭场所空气流通差,飞沫传播风险增高。流行季节应减少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处,外出可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学校发现病例需立即隔离,对课桌椅、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用75%酒精擦拭消毒。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需每日检查儿童手心、脚心及口腔有无红疹,体温超过38.5℃时可服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饮食宜选择温凉的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酸辣刺激加重口腔溃疡疼痛。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并在阳光下暴晒,症状完全消失后仍需居家观察一周。EV71型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按程序接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3.14万次播放
3.02万次播放
3.56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拔罐和刮痧能一起做吗
- 2 普通外科包括什么
- 3 椎动脉型颈椎病怎么治疗用什么药
- 4 小儿发热惊厥怎么处理
- 5 脚关节有时痛是什么回事
- 6 阴囊疝气会影响生育吗
- 7 胃里烧的慌是怎么回事
- 8 做无痛人流做什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