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风寒和风热的区别
中医风寒和风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因、症状及治疗原则上。风寒多由外感寒邪引起,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风热则因外感热邪导致,常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咽喉肿痛、鼻塞流黄涕等表现。两者在舌苔脉象、用药选择上也有明显差异。
1、病因差异
风寒证多因气候骤冷或淋雨受凉导致寒邪侵袭体表,寒性收引凝滞,易阻滞卫阳之气。风热证常因春夏季节风热之邪从口鼻或皮毛侵入,或风寒郁久化热,热性升散,易灼伤津液。两者虽同为外感病邪,但寒热性质截然相反。
2、症状对比
风寒证患者恶寒明显,常需厚衣被仍觉寒冷,发热温度一般不超过38℃,伴有肌肉关节酸痛、喷嚏频作。风热证患者自觉发热较重,轻微怕风,体温多超过38.5℃,伴随口干欲饮、咽部充血疼痛,咳嗽痰黄黏稠。
3、体征鉴别
风寒证可见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如按琴弦;风热证则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如豆滚。风寒患者鼻黏膜苍白水肿,分泌物清稀;风热患者鼻黏膜充血,分泌物黄浊。咽喉检查时风寒多无充血,风热常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4、治疗原则
风寒证需辛温解表,常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发散风寒,中成药如风寒感冒颗粒、正柴胡饮颗粒。风热证宜辛凉解表,多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疏风清热,中成药如风热感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两者治法一温一凉,不可误用。
5、调护要点
风寒证患者宜避风保暖,可饮姜糖水发汗,忌食生冷。风热证需保持环境通风,多饮温水或薄荷茶,忌辛辣油腻。两者均需注意休息,但风寒者适合温灸大椎穴,风热者更适合刮痧或耳尖放血等清热疗法。
区分风寒风热对准确用药至关重要。日常应注意观察症状细节,风寒初期可尝试葱豉汤发汗,风热初期可用金银花泡水代茶。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高热惊厥、胸闷气促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平时加强锻炼增强卫外功能,季节交替时注意适时增减衣物,饮食宜清淡有节,避免过度劳累耗伤正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6.71万次播放
6.43万次播放
6.14万次播放
6.25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拔罐和刮痧能一起做吗
- 2 普通外科包括什么
- 3 椎动脉型颈椎病怎么治疗用什么药
- 4 小儿发热惊厥怎么处理
- 5 脚关节有时痛是什么回事
- 6 阴囊疝气会影响生育吗
- 7 胃里烧的慌是怎么回事
- 8 做无痛人流做什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