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长期雌激素暴露、肥胖、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未生育或晚育、高血压、长期服用他莫昔芬、有家族遗传史以及吸烟女性。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增加子宫内膜异常增生的风险,需定期筛查与生活方式干预。
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是首要诱因。表现为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无排卵性月经等,导致子宫内膜持续增生。建议月经异常者每年进行阴道超声检查,必要时采用孕激素周期治疗调节内膜。
肥胖BMI>30女性脂肪组织过量芳香化酶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同时胰岛素抵抗促使内膜细胞增殖。这类人群需控制体重至BMI<25,监测空腹血糖及血压,合并糖尿病者糖化血红蛋白应维持在7%以下。
未生育女性缺乏妊娠期孕激素保护,35岁后首次生育者风险增加2倍。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伴随慢性无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单一雌激素刺激。建议无生育需求者使用短效避孕药调节激素,有生育计划者尽早完成妊娠。
乳腺癌患者长期服用他莫昔芬可使子宫癌风险升高2-3倍,该药物具有雌激素样内膜刺激作用。服用超过2年者需每半年进行内膜活检,可考虑更换为芳香化酶抑制剂类药物。
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携带者终生子宫癌风险达60%,这类患者通常有结直肠癌家族史。建议基因检测确认突变后,在生育完成后实施预防性子宫切除术,或每半年接受子宫内膜抽吸活检。
预防子宫癌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30%风险;增加十字花科蔬菜西兰花、卷心菜摄入量,其含有的吲哚-3-甲醇具有雌激素代谢调节作用;避免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绝经后女性采用雌激素替代治疗时必须联合孕激素。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排液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