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切除后如何排尿
膀胱切除后可通过腹壁造口排尿、原位新膀胱排尿、回肠导管排尿、输尿管皮肤造口排尿、间歇性导尿等方式解决。膀胱切除通常由膀胱癌、神经源性膀胱、严重膀胱损伤等原因引起。
1、腹壁造口排尿
腹壁造口排尿是将输尿管直接连接至腹壁造口,通过外接尿袋收集尿液。这种方式适用于无法重建尿路的患者,护理重点是定期更换尿袋并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尿袋需选择防逆流设计,夜间可使用大容量尿袋减少更换频率。患者需学习自我护理技巧,避免造口感染或渗漏。
2、原位新膀胱排尿
原位新膀胱排尿是利用肠道组织构建人工膀胱,与尿道吻合实现接近生理的排尿方式。术后需进行排尿训练,通过腹压和盆底肌协调控制排尿。可能出现夜间尿失禁或排尿不全,需定时排空膀胱。该方法对患者心肺功能要求较高,不适合存在尿道功能障碍或肿瘤侵犯尿道的患者。
3、回肠导管排尿
回肠导管排尿是截取一段回肠作为尿液通道,一端连接输尿管,另一端在腹壁造口。术后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或尿路感染,需定期监测肾功能。患者需保持每日饮水量,避免导管内黏液积聚导致堵塞。回肠导管需要每5-7年更换,长期可能并发肾积水或输尿管反流。
4、输尿管皮肤造口排尿
输尿管皮肤造口排尿是将输尿管直接引出体表,适合肾功能较差或预期生存期短的患者。护理需特别注意造口狭窄和尿路感染风险,必要时需放置输尿管支架。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并发症较多,可能出现造口回缩或输尿管缺血坏死,需密切随访。
5、间歇性导尿
间歇性导尿适用于保留部分膀胱或新膀胱容量较小的患者,通过定时导尿排空尿液。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尿路感染,导尿频率根据尿量调整。患者需掌握清洁导尿技术,导尿管可选择亲水涂层减少尿道损伤。长期导尿可能增加尿道狭窄或膀胱结石风险。
膀胱切除术后排尿方式选择需结合肿瘤分期、身体状况和术后康复条件综合评估。日常需保持每日饮水量,避免泌尿系感染。定期复查肾功能和尿路影像学,监测远期并发症。注意观察尿液性状和排尿情况变化,出现发热、血尿或排尿困难需及时就医。根据医生指导进行排尿功能锻炼,逐步适应新的排尿模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7934次播放
7934次播放
7934次播放
7934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引起鸡瘫痪的原因有哪些
- 2 引起儿童病毒性疱疹的原因是什么
- 3 引产后能做美甲么
- 4 龈下刮治后牙龈多久能恢复
- 5 银杏叶预防中风吗
- 6 银杏叶影响心率吗
- 7 小孩有点发烧怎么处理
- 8 银杏叶片对青光眼有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