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溶血症通常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因素、红细胞膜缺陷、感染因素及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光照疗法、输血治疗、药物治疗、免疫球蛋白注射及换血疗法等方式干预。
1、母婴血型不合
母婴ABO或Rh血型不合是常见诱因,母体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红细胞。典型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贫血,严重者可伴随肝脾肿大。临床常用光照疗法降低胆红素,必要时输注Rh阴性血,药物可选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苯巴比妥片或茵栀黄颗粒辅助治疗。
2、遗传因素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病可诱发溶血,患儿接触樟脑丸或进食蚕豆后症状加剧。早期可见浓茶色尿液、皮肤苍白,需立即停用可疑物质。治疗以碱化尿液为主,可使用碳酸氢钠注射液,重度贫血需输注洗涤红细胞。
3、红细胞膜缺陷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膜结构异常会导致红细胞脆性增加,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黄疸反复发作。脾切除是根治手段,术前可服用叶酸片预防巨幼细胞贫血,急性期用去铁胺注射液控制铁过载。
4、感染因素
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等宫内感染可破坏胎儿红细胞,常合并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确诊需做TORCH筛查,抗病毒治疗选用更昔洛韦注射液,细菌感染时联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5、药物影响
孕妇使用磺胺类或抗疟药可能引发胎儿药物性溶血,新生儿可见血红蛋白尿、嗜睡。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抑制免疫反应,配合使用复方甘草酸苷胶囊护肝。
家长需每日监测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及精神状态,保持母乳喂养以促进胆红素排泄。室内光线应充足便于观察肤色变化,避免包裹过厚影响体温调节。出院后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接种疫苗前需评估免疫功能。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预防交叉感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1.66万次播放
1.71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马齿苋汁怎么治疗鼻炎
- 2 马齿苋小孩可以吃吗
- 3 马齿苋祛斑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 4 马齿苋能治湿疹吗
- 5 马齿苋能治皮肤过敏吗
- 6 马齿苋能治疗荨麻疹吗
- 7 马齿苋能治脚气怎么用
- 8 刚尿完又想尿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