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血管瘤
儿童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多见于婴幼儿头颈部皮肤。根据病理特征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等类型,多数在出生后1-2周出现,部分可自行消退。
1、毛细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表现为鲜红色斑块或隆起结节,常见于面部和头皮。可能与胎儿期血管发育异常有关,通常无痛痒感,但快速生长期可能伴随轻微出血。临床常用普萘洛尔口服溶液、噻吗洛尔滴眼液外敷或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需定期监测瘤体变化。
2、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多呈蓝紫色皮下肿块,好发于口腔黏膜和四肢。病理特征为扩张的静脉窦,可能因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深部瘤体可能压迫神经引发疼痛,超声检查可明确范围。治疗选择包括硬化剂注射如聚桂醇注射液、手术切除或口服盐酸普萘洛尔片。
3、混合型血管瘤
混合型血管瘤兼具毛细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瘤特征,表现为表层红斑合并深部肿块。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调控失衡相关,生长迅速者需警惕气道压迫风险。联合治疗常采用普萘洛尔联合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顽固性病例可考虑平阳霉素局部注射。
4、先天性血管瘤
先天性血管瘤出生时即存在,分为快速消退型和非消退型。快速消退型瘤体表面常有灰白色膜覆盖,多在1岁内完全消失;非消退型持续存在且质地坚硬,病理可见GLUT1蛋白阴性表达。对于影响功能的病灶,可选用噻吗洛尔凝胶或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干预。
5、特殊部位血管瘤
眼睑、会阴等特殊部位血管瘤可能影响视力发育或导致溃疡,需早期干预。肝脏血管瘤可通过超声造影鉴别,多发者需排查PHACE综合征。治疗需个体化设计,如眼周病灶采用倍他洛尔滴眼液,肛周病灶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乳膏配合红光照射。
家长发现儿童皮肤异常红斑或肿块时,应避免摩擦刺激并记录病灶变化。日常护理注意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使用过热毛巾敷贴。建议定期至儿科或皮肤科随访,通过超声监测瘤体深度和血流信号,治疗期间需观察有无心率减慢等药物不良反应。多数表浅血管瘤预后良好,但位于重要器官旁的病灶需警惕并发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6万次播放
6.14万次播放
6.37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马齿苋汁怎么治疗鼻炎
- 2 马齿苋小孩可以吃吗
- 3 马齿苋祛斑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 4 马齿苋能治湿疹吗
- 5 马齿苋能治皮肤过敏吗
- 6 马齿苋能治疗荨麻疹吗
- 7 马齿苋能治脚气怎么用
- 8 刚尿完又想尿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