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如何产生的
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斑块形成。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增加动脉壁对损伤的敏感性。这类人群需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调节血脂药物。
2、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习惯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而久坐不动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3、高血压
持续升高的血压会对血管壁产生机械应力,导致内皮细胞损伤。这种损伤会引发炎症反应,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进入血管内膜。控制血压需遵医嘱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
4、高脂血症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时,易在受损的血管内膜处沉积形成脂质条纹。这些脂质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构成动脉斑块的核心。除他汀类药物外,必要时可联合使用依折麦布片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5、糖尿病
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糖尿病患者的斑块更易发生破裂,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控制血糖需规范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降糖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保持理想体重、每周至少进行3次有氧运动、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已有危险因素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斑块破裂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6.61万次播放
6.31万次播放
6.79万次播放
6.88万次播放
6.18万次播放
7.02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婴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2 初次献血前注意事项
-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前兆
- 4 宝宝血小板400多严重吗
- 5 急性白血病发热的最主要原因
- 6 妈妈a型血爸爸o型血孩子是什么
- 7 突然尿不尽原因是什么
- 8 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