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是怎么回事
肝内胆管结石可能由胆道感染、胆汁淤积、胆道寄生虫、胆管狭窄、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肝内胆管结石可通过药物溶石、内镜取石、手术切除、中医调理、饮食控制等方式治疗。
1、胆道感染
胆道细菌感染可能导致胆汁成分改变,形成结石核心。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和厌氧菌,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发热症状。治疗需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调节胆汁成分,疼痛明显时可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缓解痉挛。
2、胆汁淤积
长期胆汁排泄不畅会使胆固醇过饱和析出。肝硬化、胆管先天性扩张患者易发,伴随皮肤巩膜黄染。建议服用茴三硫片促进胆汁分泌,使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改善胆汁代谢,必要时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
3、胆道寄生虫
华支睾吸虫等寄生虫侵入胆道可成为结石形成基质。疫区居民或生食鱼虾者风险高,常见腹泻、营养不良表现。需口服吡喹酮片驱虫,配合消炎利胆片改善胆道环境,严重者需内镜下取出虫体。
4、胆管狭窄
手术创伤或炎症反复发作导致的胆管狭窄会阻碍胆汁流动。患者多有胆道手术史,典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可尝试球囊扩张术解除狭窄,术后服用胆宁片防止复发,复杂病例需行肝段切除术。
5、遗传因素
ABCB4基因突变等遗传缺陷会影响胆汁酸转运。家族聚集性发病者多见,儿童期即可出现结石。建议低脂饮食配合鹅去氧胆酸胶囊治疗,定期超声监测结石变化,避免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保持规律低脂饮食,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有助于胆汁稀释。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劳累,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可适量食用西蓝花、玉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建议每3-6个月复查腹部超声,出现持续腹痛、皮肤黄染加重等情况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胆道造影随访,预防结石复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5.69万次播放
5.88万次播放
5.39万次播放
5.86万次播放
5.42万次播放
5.32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婴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2 初次献血前注意事项
-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前兆
- 4 宝宝血小板400多严重吗
- 5 急性白血病发热的最主要原因
- 6 妈妈a型血爸爸o型血孩子是什么
- 7 突然尿不尽原因是什么
- 8 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