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中医病因病机是什么
贫血在中医理论中主要与脾虚、肾虚、血瘀、气血两虚、肝郁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血液生成与运行依赖脏腑功能协调,病因病机涉及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情志失调及外邪侵袭等多方面。
1、脾虚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长期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可损伤脾气,导致水谷精微运化不足,气血生成减少。患者常见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等症状。治疗需健脾益气,常用归脾汤、四君子汤等方剂,配合艾灸足三里等穴位改善功能。
2、肾虚
肾主骨生髓,髓能化血。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耗伤肾精,可致髓海空虚而贫血。多见腰膝酸软、耳鸣健忘、发育迟缓等表现。临床常用左归丸、龟鹿二仙胶等滋补肾精,辅以黑芝麻、枸杞等食疗。
3、血瘀
气滞、寒凝或外伤导致脉络瘀阻,新血不得归经而引发贫血。症状表现为唇甲青紫、舌有瘀斑、痛有定处。治疗宜活血化瘀,方选桃红四物汤或血府逐瘀汤,可配合针灸三阴交促进血液循环。
4、气血两虚
久病体弱或失血过多致气血俱损,症见头晕心悸、气短乏力、月经量少。需气血双补,选用八珍汤或当归补血汤,日常可增加红枣、龙眼肉等补益食材,避免过度劳累。
5、肝郁
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脾胃运化及藏血功能。表现为胁胀、情绪抑郁、月经不调。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逍遥散配合玫瑰花、陈皮等理气食材,同时需调节情志。
中医调理贫血强调辨证施治,除药物干预外,需注意规律作息与饮食调养。建议每日适量食用猪肝、菠菜、红豆等补血食材,避免生冷油腻。适度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以促进气血运行,长期贫血或症状加重时应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明确病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3.82万次播放
4.38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婴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2 初次献血前注意事项
-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前兆
- 4 宝宝血小板400多严重吗
- 5 急性白血病发热的最主要原因
- 6 妈妈a型血爸爸o型血孩子是什么
- 7 突然尿不尽原因是什么
- 8 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