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如何治疗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解痉镇痛、补液支持及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胆囊缺血、细菌感染、胆汁淤积、血管病变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
发病初期需绝对禁食以减少胆囊刺激,同时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胃肠减压能降低消化道压力,缓解胆囊区胀痛。治疗期间需静脉补充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该措施适用于所有急性发作期患者,通常需持续24-72小时。
2、抗生素治疗
需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选择需覆盖肠道杆菌和厌氧菌,疗程一般5-7天。严重感染时可联合使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及血常规变化。
3、解痉镇痛
急性腹痛可肌注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或静脉滴注间苯三酚注射液缓解胆道痉挛。对于剧烈疼痛,可短期使用盐酸布桂嗪注射液镇痛。用药期间需观察有无口干、心悸等不良反应,老年患者慎用阿托品类药物。
4、补液支持
每日静脉补液量需达到2000-3000毫升,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者可输注人血白蛋白改善循环。合并休克时需快速扩容,必要时使用多巴胺注射液维持血压。营养支持可选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或脂肪乳剂。
5、手术治疗
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胆囊坏疽、穿孔等并发症时,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高危患者可选择超声引导下经皮胆囊造瘘术。急诊手术适应证包括持续发热、白细胞升高、胆囊壁增厚超过4毫米等。术后需继续抗感染治疗3-5天。
治疗期间需严格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步过渡至低脂流质饮食。每日监测体温、腹痛程度及腹部体征变化。术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后复查腹部超声。长期需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定期进行肝胆系统检查。出现反复右上腹痛或消化不良症状应及时就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5.4万次播放
5.94万次播放
5.37万次播放
5.38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婴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2 初次献血前注意事项
-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前兆
- 4 宝宝血小板400多严重吗
- 5 急性白血病发热的最主要原因
- 6 妈妈a型血爸爸o型血孩子是什么
- 7 突然尿不尽原因是什么
- 8 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