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可以采取哪些检查
小儿肠炎可通过粪便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粪便培养、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小儿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病情。
1、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是诊断小儿肠炎的基础项目,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中是否存在白细胞、红细胞及寄生虫卵。细菌性肠炎常可见大量白细胞,病毒性肠炎通常白细胞数量正常。该检查无需特殊准备,取样后需尽快送检以避免结果偏差。
2、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感染类型及严重程度。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白细胞总数常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增高。严重腹泻患儿可能出现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提示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检查需抽取静脉血,婴幼儿可能需安抚配合。
3、粪便培养
粪便培养能明确致病菌种类,对细菌性肠炎有确诊价值。常见检出菌包括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等。取样时需使用无菌容器,避免尿液污染。培养需48-72小时出结果,阳性结果可指导抗生素选择,但病毒性肠炎培养结果为阴性。
4、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层析法快速筛查轮状病毒感染,15-30分钟可出结果。秋冬季腹泻患儿阳性率高,检出后可针对性补液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检测需采集新鲜粪便样本,适用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的急性水样便腹泻诊断。
5、腹部超声
腹部超声用于排查肠套叠、阑尾炎等急腹症,尤其适用于腹痛剧烈或便血患儿。超声可观察肠壁厚度、肠管扩张情况及腹腔积液,具有无辐射、可重复检查的优势。检查前需禁食4小时,婴幼儿哭闹时可使用镇静剂。
确诊小儿肠炎后,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及脱水体征。母乳喂养婴儿应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者可改用无乳糖配方。饮食宜选择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每次排便后需清洁臀部并涂抹护臀霜,预防尿布皮炎。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嗜睡等症状应立即复诊。恢复期可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但所有药物使用均需遵医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2.72万次播放
2.52万次播放
2.47万次播放
2.79万次播放
2.34万次播放
2.63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婴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2 初次献血前注意事项
-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前兆
- 4 宝宝血小板400多严重吗
- 5 急性白血病发热的最主要原因
- 6 妈妈a型血爸爸o型血孩子是什么
- 7 突然尿不尽原因是什么
- 8 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