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药物溶栓治疗、机械辅助循环支持和心脏康复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导管技术将球囊或支架置入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发病12小时内的患者。常见术式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其中药物洗脱支架可降低再狭窄概率。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或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手术通过取患者自身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远端建立旁路,改善心肌供血。传统开胸手术需体外循环,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创伤较小。术后需密切监测心功能,控制危险因素预防桥血管再狭窄。
3、药物溶栓治疗
药物溶栓治疗通过静脉注射纤溶酶原激活剂溶解血栓,适用于无法及时进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瑞替普酶等,需在发病6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溶栓后仍需评估是否需行补救性介入治疗,并密切监测出血并发症。
4、机械辅助循环支持
对于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考虑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体外膜肺氧合等机械辅助循环支持。这些设备可暂时维持重要器官灌注,为血运重建创造条件。使用期间需严格抗凝,监测凝血功能,预防感染和肢体缺血等并发症。
5、心脏康复治疗
心脏康复治疗是介入治疗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运动训练、心理干预和危险因素控制。通过循序渐进的有氧运动改善心肺功能,心理咨询减轻焦虑抑郁,同时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康复治疗可降低再梗死概率,提高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需长期随访,定期评估心功能和冠状动脉情况。患者应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遵医嘱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等二级预防药物。出现胸痛、气促等不适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以备紧急情况时使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6.86万次播放 2025-06-27
6.66万次播放 2025-06-27
6.59万次播放 2025-06-27
6.38万次播放 2025-06-27
7.33万次播放 2025-06-27
7.14万次播放 2025-06-27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