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睾丸变小可能与激素水平下降、慢性疾病、外伤、感染或年龄相关退化有关,需通过医学检查明确原因后针对性治疗。
睾酮分泌减少是常见原因,可通过血清激素检测确诊。替代治疗包括注射十一酸睾酮、口服甲睾酮或贴剂补充。生活方式上建议增加锌元素摄入,如牡蛎、牛肉,配合深蹲、硬拉等力量训练刺激激素分泌。
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疾病会导致睾丸供血不足。需控制原发病,如服用二甲双胍调节血糖,缬沙坦降压。定期检查睾丸超声和微循环状态,必要时采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前列腺素E1。
既往阴囊撞击或手术可能引发睾丸萎缩。物理治疗可选择低频脉冲电刺激,严重者需手术探查,如睾丸固定术、血管吻合术。康复期穿戴阴囊托带,避免剧烈运动。
腮腺炎性睾丸炎、附睾结核等感染后遗症需病原学检查。抗生素选择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结核患者需规范抗痨治疗。慢性炎症可配合红外线理疗,每日15-20分钟。
生精小管纤维化属于自然衰老,保持睾丸功能可补充维生素E、辅酶Q10延缓退化。每周3次温水坐浴促进血液循环,温度控制在40℃以下。
日常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三文鱼、鸡胸肉,搭配巴西坚果补充硒元素。有氧运动选择游泳、快走,避免长时间骑行压迫会阴。每年进行睾丸触诊和超声检查,突然变小或伴疼痛需立即就医。保持宽松棉质内裤,避免高温环境,戒烟限酒有助于维持睾丸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