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痛经的原因和分类
痛经可能由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内分泌失调、子宫结构异常、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根据病因可分为功能性痛经和器质性痛经两大类。
1、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指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主要与前列腺素分泌过多有关,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释放大量前列腺素,引起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导致缺血性疼痛。典型表现为月经第1-2天下腹痉挛性疼痛,可伴随恶心、头痛等症状。
2、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常见于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最常见病因,异位内膜组织随月经周期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子宫腺肌症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存在内膜组织,导致子宫均匀增大;盆腔炎性疾病也可引起经期盆腔充血疼痛。
3、内分泌因素:
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波动会影响痛经程度。排卵后黄体期孕酮水平下降,促使前列腺素合成增加;部分女性存在血管加压素水平异常,加剧子宫血管收缩;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通过激素间接影响痛经。
4、子宫结构异常:
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如子宫过度前屈或后屈,经血排出受阻引发痛经;宫颈管狭窄导致经血流通不畅;子宫肌瘤特别是黏膜下肌瘤可能改变宫腔形态,这些结构问题均可能加重经期疼痛。
5、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会降低疼痛阈值,焦虑抑郁状态可能加重痛经感知;寒冷刺激、剧烈运动等外界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症状;家族痛经史提示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母亲痛经者女儿发生率较高。
痛经女性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月经前期避免生冷饮食,适量饮用姜茶、玫瑰花茶等温经散寒饮品。适度有氧运动如瑜伽、慢跑可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疼痛,经期可用热敷袋放置下腹部改善血液循环。记录月经周期症状变化有助于医生判断痛经类型,若疼痛进行性加重或伴随异常出血需及时排查器质性疾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