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区别
贫血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和发病机制,前者多为造血原料缺乏或红细胞破坏增加,后者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贫血主要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则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类。
1、病因差异:
贫血常见于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慢性失血或红细胞破坏加速。缺铁性贫血多因摄入不足或慢性失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与叶酸代谢异常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与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有关,可能由化学毒物、辐射、病毒感染或免疫异常导致,部分病例为特发性。
2、发病机制:
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正常甚至代偿性增强,外周血表现为红细胞数量或质量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及微环境损伤,导致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显示脂肪组织替代造血组织。
3、临床表现:
贫血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乏力、心悸等缺氧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匙状甲或牛肉舌。再生障碍性贫血除贫血症状外,常伴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和反复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脾肿大。
4、实验室检查:
贫血患者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可见小细胞低色素性或大细胞性贫血改变。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细胞减少且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
5、治疗原则:
贫血治疗以补充造血原料为主,如硫酸亚铁、叶酸或维生素B12制剂,溶血性贫血需用糖皮质激素。再生障碍性贫血需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造血生长因子,重型患者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日常需注意均衡膳食,贫血患者应增加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铁食物摄入,避免浓茶影响铁吸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预防感染,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血。两类疾病均需定期监测血常规,严格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出现发热或出血倾向及时就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