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腹泻是什么样子
艾滋病腹泻通常表现为水样便或稀便,每日排便次数超过3次,可能伴随腹痛、体重下降。腹泻在艾滋病患者中主要由机会性感染、肠道菌群失调、药物副作用、HIV直接损伤肠黏膜、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因素引起。
1、机会性感染:
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时易感染隐孢子虫、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隐孢子虫感染可导致慢性水样腹泻,持续超过4周;巨细胞病毒性肠炎常出现血便和痉挛性腹痛。需通过粪便病原体检测确诊,治疗需针对特定病原体使用抗寄生虫或抗病毒药物。
2、肠道菌群失调:
HIV病毒会破坏肠道免疫屏障,造成益生菌数量减少,致病菌过度繁殖。患者可能出现交替性腹泻与便秘,粪便伴有未消化食物残渣。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可改善症状,严重时需使用肠道微生物调节剂。
3、药物副作用: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常引起药物性腹泻,多发生在用药初期。粪便多呈黄色糊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通常2-4周后逐渐耐受,持续不缓解需考虑更换治疗方案。
4、HIV肠病:
HIV病毒直接损伤小肠绒毛结构,导致吸收功能障碍。表现为进食后立即腹泻,粪便含大量脂肪滴脂肪泻。肠镜检查可见绒毛萎缩,治疗需优化抗病毒方案并补充胰酶制剂。
5、吸收不良综合征:
长期腹泻导致营养吸收障碍,患者出现进行性消瘦、低蛋白血症。粪便量多恶臭,可见油脂漂浮。需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必要时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艾滋病腹泻患者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以上饮水,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饮食采用低脂、低渣、高蛋白原则,避免生冷及乳制品。可适量食用苹果泥、山药粥等收敛性食物。监测每日排便次数与性状变化,若出现发热、血便或每日腹泻超过10次,需立即就医。长期腹泻患者建议定期检测电解质和营养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B12、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