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是怎么引起的
急性败血症主要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引起。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急性败血症最常见的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可通过皮肤伤口、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途径进入血液。这些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细菌性败血症起病急骤,常伴有寒战、高热等典型症状。
2、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埃博拉病毒等也可引起病毒性败血症。病毒感染后,病毒颗粒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病毒性败血症通常伴随原发病毒感染症状,如呼吸道症状、皮疹等。免疫功能正常者多呈自限性,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发展为重症。
3、真菌感染:
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感染是医院获得性败血症的重要原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易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真菌通过导管、手术切口等途径进入血液,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诊断难度较大。真菌性败血症病死率较高,需及时进行抗真菌治疗。
4、寄生虫感染:
疟原虫、弓形虫等寄生虫感染可导致寄生虫性败血症。寄生虫通过蚊虫叮咬、输血等途径进入人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疟疾引起的败血症表现为周期性高热、寒战、贫血等症状。寄生虫性败血症在热带地区较为常见,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5、免疫功能低下:
艾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增加败血症发生风险。免疫缺陷患者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轻微感染即可发展为败血症。这类患者败血症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但病情进展快,预后较差。预防感染和增强免疫力是重要防治措施。
预防急性败血症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黏膜损伤,及时处理感染病灶。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肿瘤患者需定期监测感染指标。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寒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菌群失调。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