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怎么得的
慢性胃炎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药物刺激、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因素和不良饮食习惯共同引起。主要诱因包括胃黏膜长期受损、胃酸分泌异常、防御功能下降、反复炎症刺激以及遗传易感性。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全球约50%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该细菌通过尿素酶分解胃酸,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持续性炎症反应。感染后胃窦部常见淋巴细胞浸润,可能逐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根除治疗需采用抗生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方案。
2、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护机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可能加剧胃黏膜损伤。这类药物相关性胃炎常见胃体部黏膜糜烂,建议用药期间配合胃黏膜保护剂。
3、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胆汁酸和胰酶直接腐蚀胃黏膜上皮细胞。常见于胃切除术后或幽门功能障碍患者,典型表现为胃窦部充血水肿。促胃肠动力药和结合胆酸药物可改善症状。
4、自身免疫因素:
抗壁细胞抗体攻击胃底腺体,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和内因子缺乏。这类A型胃炎可能伴随恶性贫血,胃镜检查可见胃体黏膜广泛萎缩。需定期监测维生素B12水平并及时补充。
5、生活习惯影响:
长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屏障功能,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可能诱发癌变。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血管扩张,吸烟则减少胃黏膜血流。不规则进餐导致的胃酸分泌节律紊乱也是常见诱因。
慢性胃炎患者建议采用低脂低纤维饮食,每日4-6餐少量进食,避免过冷过热食物刺激。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限制腌制、熏烤食品摄入。可适量食用山药、秋葵等富含黏液蛋白的食物保护胃黏膜。保持规律作息,餐后1小时内避免平卧,有夜间反酸症状者可抬高床头15-20厘米。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消瘦、黑便等预警表现时需及时胃镜检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