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
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主要包括锥体外系反应、代谢异常、心血管影响、内分泌紊乱及镇静作用。这些反应与药物对多巴胺受体、组胺受体等的作用机制相关,可通过调整用药方案或对症处理缓解。
1、锥体外系反应:
表现为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运动障碍,与药物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D2受体有关。轻症可通过减少剂量或联用苯海索等抗胆碱药改善,严重者需更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
2、代谢异常:
奥氮平等药物易引发体重增加、血糖升高和血脂异常,机制涉及组胺H1受体和5-HT2c受体拮抗。建议定期监测代谢指标,配合二甲双胍等药物干预,必要时换用阿立哌唑等代谢影响较小的药物。
3、心血管影响:
硫利达嗪等药物可能延长QT间期导致心律失常,与钾离子通道阻滞相关。用药前需评估心电图,避免联用其他致QT延长的药物,高风险患者优选利培酮等心血管安全性较高的品种。
4、内分泌紊乱:
催乳素升高常见于利培酮治疗,源于垂体漏斗部多巴胺D2受体阻断。女性可能出现闭经或溢乳,男性可伴性功能障碍。处理措施包括减量、换用奥氮平或添加多巴胺激动剂卡麦角林。
5、镇静作用:
氯氮平等强抗组胺药物易导致嗜睡和认知迟钝,老年患者更显著。日间服药可改为晚间单次给药,必要时换用镇静作用较轻的齐拉西酮,同时需防范跌倒等意外事件。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应建立个体化监测方案,每3个月评估体重、血糖和心电图等指标。饮食上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运动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活动,如快走或游泳;护理需关注患者表情呆板、肢体僵硬等早期锥体外系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减轻镇静副作用,避免驾驶或操作精密器械等需高度警觉性的活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