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引起的胆囊炎
胆结石引起的胆囊炎通常由胆结石阻塞胆囊管、细菌感染、胆汁淤积、胆囊壁缺血及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解痉止痛、抗生素治疗、胆囊切除术、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及中医中药等方式治疗。
1、胆结石阻塞:
胆囊内结石移动至胆囊管或胆总管时可能造成机械性梗阻,胆汁排出受阻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壁因张力增加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解除梗阻是治疗关键,可选用山莨菪碱等解痉药物缓解胆道痉挛,严重者需行内镜下取石术。
2、细菌感染:
胆汁淤积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感染控制后需评估胆囊切除指征。
3、胆汁淤积:
长期胆汁排泄不畅导致胆汁成分改变,胆盐沉积刺激胆囊黏膜。患者常见饭后腹胀、恶心等症状。熊去氧胆酸可促进胆汁排泄,同时需低脂饮食减少胆囊收缩素分泌,每日脂肪摄入建议控制在40克以下。
4、胆囊壁缺血:
胆囊内压力骤增可压迫血管导致局部血供不足,黏膜屏障受损后更易继发感染。临床可见墨菲征阳性等体征。早期使用丹参多酚酸盐等改善微循环药物,合并坏疽者需急诊手术切除胆囊。
5、免疫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胆囊局部免疫应答异常,炎症介质释放加剧组织损伤。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胆囊炎。除常规治疗外,可辅以白芍总苷等免疫调节剂,必要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根治。
胆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日常需严格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以稀释胆汁。建议采用少食多餐原则,每餐间隔2-3小时,避免一次性大量进食刺激胆囊剧烈收缩。可适量食用山楂、陈皮等具有利胆作用的药食同源食材,但急性发作期需禁食。规律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胆汁排泄,但需避免突然弯腰或腹部受压动作。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结石变化,若出现持续腹痛、皮肤巩膜黄染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