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的护理
小儿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整饮食、观察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护理。小儿发热通常由感染、免疫反应、环境因素、代谢异常、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禁止使用酒精或冰水擦拭,避免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可配合退热贴敷于额头,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且持续上升,需考虑药物干预。
2、补充水分
发热会导致大量水分流失,应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母乳喂养婴儿需增加哺乳频率。观察排尿情况,若4-6小时无排尿需警惕脱水。可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但避免含糖量过高的果汁。
3、调整饮食
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蔬菜泥等。暂停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摄入。少量多餐,每次进食量减少三分之一。发热期间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苹果泥、猕猴桃汁等。
4、观察症状
每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注意有无皮疹、抽搐、意识模糊等伴随症状。监测呼吸频率,若出现呼吸急促、鼻翼煽动需立即就医。观察四肢末梢循环,手脚冰凉提示体温可能继续升高。
5、及时就医
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摄氏度应立即就诊。持续发热超过72小时或体温反复超过40摄氏度需就医。出现惊厥、喷射性呕吐、皮肤瘀斑等危险信号时,应紧急送医。就医前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可携带体温记录供医生参考。
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摄氏度,湿度50%-60%。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注意开窗通风但避免直吹冷风。体温正常24小时后可逐步恢复日常活动,饮食过渡需循序渐进。家长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变化,夜间需定时监测体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2.59万次播放
2.78万次播放
2.72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乳腺导管病变4a严重吗
- 2 蜂子蛰了怎么办
- 3 脑出血有哪些后遗症
- 4 刷酸要隔几天可以刷一次
- 5 木瓜的功效与作用点
- 6 有利于乳房结节的运动
- 7 儿童中暑怎么办
- 8 甲醛轻度中毒能自愈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