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针灸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局部出血、晕针、感染、神经损伤和内脏损伤等。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但操作不当或个体差异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1、局部出血
针灸过程中可能因针刺过深或刺破毛细血管导致局部出血。轻微出血表现为针眼处少量渗血,通常无须特殊处理,按压片刻即可止血。若出血量较多或形成皮下血肿,可采取冷敷减轻肿胀。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提前告知医师,避免使用三棱针等放血疗法。
2、晕针
晕针多见于初次接受针灸或精神紧张者,表现为头晕、恶心、面色苍白等症状。与针刺刺激引发迷走神经反射有关。发生晕针时应立即停止治疗,让患者平卧并饮用温糖水,医师可针刺人中、内关等急救穴位。针灸前避免空腹或过度疲劳有助于预防晕针。
3、感染
消毒不严格可能导致局部感染,表现为针刺部位红肿热痛甚至化脓。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规范皮肤消毒可有效预防。出现感染症状时可外敷金黄散软膏,严重者需口服头孢克洛胶囊等抗生素。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低下更需注意预防感染。
4、神经损伤
针刺某些特殊穴位如风池、肩井时,操作不当可能损伤周围神经。表现为针刺后出现麻木、刺痛或肌肉无力,多数可自行恢复。严重神经损伤需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治疗。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避免反复提插刺激神经丰富区域。
5、内脏损伤
胸背部穴位针刺过深可能造成气胸,腹部穴位可能刺伤肠管。这类损伤虽罕见但后果严重,需立即进行X线检查确认。气胸患者需卧床吸氧,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消瘦者及儿童尤需谨慎。
接受针灸治疗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告知医师既往病史和药物过敏史。治疗过程中保持放松体位,避免突然移动。针灸后注意保持针眼清洁干燥,24小时内不宜洗浴或游泳。若出现持续疼痛、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复诊。合理控制治疗频率,通常每周2-3次为宜,慢性病疗程结束后需间隔休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3.23万次播放
3.35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霉菌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 2 肺结核做哪种ct
- 3 孕妇叶酸800ug是否过量
- 4 眩晕复发的原因是什么
- 5 乳房结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 6 什么是血管迷走性神经性晕厥?
- 7 疼痛性晕厥怎么治疗
- 8 冬天吃萝卜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