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溶血性黄胆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超过肝脏代谢能力而引起的黄疸。溶血性黄疸可能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蚕豆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疟疾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乏力等症状。
1. 遗传因素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形态异常,容易被脾脏破坏。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黄疸、脾肿大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叶酸片预防贫血加重,严重时需考虑脾切除术。蚕豆病则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导致红细胞易受氧化损伤,接触蚕豆等氧化性物质后诱发溶血,需避免相关诱因。
2. 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因机体产生抗红细胞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温抗体型多与淋巴增殖性疾病相关,冷抗体型常见于支原体感染。患者除黄疸外还可出现寒战、发热、腰背痛。治疗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严重贫血时需输注洗涤红细胞。
3. 感染因素
疟疾原虫感染红细胞后导致红细胞周期性破裂,大量血红蛋白释放转化为胆红素。间日疟和恶性疟均可引起显著溶血,伴随间歇性高热、头痛、肝脾肿大。确诊需血涂片查找疟原虫,治疗可选用青蒿琥酯片、磷酸氯喹片等抗疟药物,同时需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 输血反应
ABO血型不合输血时,受血者血浆中的抗体与供者红细胞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急性血管内溶血。临床表现为输血过程中突发寒战、高热、血红蛋白尿、腰痛,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应立即停止输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维持尿量,必要时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抑制免疫反应。
5.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呋喃妥因可通过免疫机制诱发溶血,尤其见于G6PD缺乏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实验室检查异常,重者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肾衰竭。治疗关键是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碱化尿液促进血红蛋白排泄,严重贫血需输注红细胞悬液。
溶血性黄疸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红细胞破坏。饮食宜选择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帮助造血,同时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补充叶酸。避免进食蚕豆及其制品,慎用磺胺类等氧化性药物。日常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变化,出现酱油色尿或黄疸加重应及时就医。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避免搔抓皮肤,衣着宜宽松柔软减少摩擦。溶血发作期间应多饮水维持尿量,促进胆红素排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阅读
5.79万次播放
6.01万次播放
5.58万次播放
相关文章
专业医生团队提供
免费就医指导
热门问题
- 1 霉菌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 2 肺结核做哪种ct
- 3 孕妇叶酸800ug是否过量
- 4 眩晕复发的原因是什么
- 5 乳房结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 6 什么是血管迷走性神经性晕厥?
- 7 疼痛性晕厥怎么治疗
- 8 冬天吃萝卜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吗?

